對此,軍事專家王強表示,首艘國產航母拆除腳手架,表明海試工作可能會隨即展開。作為航母工程的重大項目,首艘國產航母再次展示了中國制造的神奇速度。通常情況下,船舶建造流程大體要經過放樣好料、鋼材預處理、船體構件、部件拼裝、分段制造、船臺總裝、密閉性試驗、下水舾裝等流程,這期間會受到人工、天氣、設備納期等意外的干擾。而國產航母自龍骨鋪設到實現下水僅兩年時間,而自去年4月實現下水,到今年年初即將開始海試,也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展示一份中國船舶制造領域令人驕傲的成績。
據了解,首艘國產航母的艦島大約比遼寧艦縮小10%左右。艦島安裝四面相控陣雷達,可以涵蓋360度搜索區域。另外,結構優化,甲板將比遼寧艦更加合理、寬大,后部的甲板變寬,為艦載機提供更好的著陸條件。機庫被優化變大。據保守估計,機庫面積相比遼寧艦增加10%左右。
軍事專家王強也表示,以航母訓練艦為功能定位的“遼寧”號在培養造就海軍艦載航空兵力量,摸索航空母艦管理使用模式,探索以航母為核心的水面艦艇編隊戰斗力生成規律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作為一艘以冷戰時期作戰環境為背景研發的水面作戰平臺,盡管在改裝過程中增加了許多新型設備,總體作戰水平距離世界先進標準尚有差距。特別是遼寧號自服役至今尚未進行真正意義的深遠海航行訓練,這其中的遺憾之外也多少說明該艦在海軍中的定位很難說是作戰艦艇。而首艘國產航母自設計之初,即對未來海戰的特殊要求進行了艦體結構的優化設計,可以說自誕生那天瞄準的就是打贏目標,加之此前遼寧號已經開始形成相對完善的航母作戰使用經驗,也意味著中國海軍進入雙航母體制時期,這對于艦隊整體建設,特別是艦載航空兵機隊和人員建設,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艦載機部隊形成戰斗力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運作過程,盡管目前我們的航空母艦和艦載機屬于新艦、新機,實現維修保障指標的壓力相對較小,但與發達國家超級航母相比,載機數量的缺陷不容忽視,一旦需要與強敵過招,雙航母實現的數量優勢就能立刻體現出來。
另外,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們為國產航母的未來命名方式建言獻策,比如以中國古代英雄人物的名字來命名。不過,有分析認為,命名問題應該是在服役時公布,而國產航母可能會延續遼寧艦以省名命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