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產品應用范圍劃分,3D打印主要分為工業級、醫用級和民用級。其中,前兩種級別的3D打印機精度很高,不僅可以打印塑料和樹脂,還可以打印金屬和高分子材料,能夠生產航空航天所需的部件、醫用人造牙齒和關節等,甚至包括人造器官。不過,這些設備價格高昂,每臺達數十萬美元,難以大規模推廣。
而在民用級市場,3D打印技術的精度僅為毫米級,所使用的材料通常為塑料,只能用來制造模型和玩具,或是人偶等創意產品。此類3D打印機的售價約為數千美元,體積也更小,適合家庭使用。
而在民用級市場,3D打印技術的精度僅為毫米級,所使用的材料通常為塑料,只能用來制造模型和玩具,或是人偶等創意產品。此類3D打印機的售價約為數千美元,體積也更小,適合家庭使用。
不過,未來并不會出現一些人設想的“每家配備一臺3D打印機”的情景。一個簡單的類比是:普通2D打印機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價格也早已降至數百元,但也沒有實現人手一臺。根本原因是,無論2D還是3D,打印機都還不是“剛需”,人們更喜歡在專業的打印店獲得3D打印服務。
高端市場空間狹小,低端市場尚未成型,壓縮了3D打印的想象空間。更令人擔憂的是,3D打印的發展速度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快:以Stratasys為例,2012年第三財季,該公司營收同比增長24%,增速比第二財季下滑7個百分點。無論是絕對值還是長期趨勢,3D打印公司的業績都難以讓資本市場感到興奮,投資者也顯得信心不足。
不過,3D打印的著眼點并不是當下,它的前景也未必像資本市場所描述的那樣悲觀。打印模型、人偶乃至機器零件都不能完全展現這種技術的全部潛力;如果能夠把成本降到合理范圍內,3D打印有望成為下一個“阿波羅計劃”。
1961年,美國啟動“阿波羅計劃”,希望把人類送上月球。這項工程吸引了兩萬家企業、二百多所大學和八十多個科研機構的參與,總人數超過30萬。它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14,催生3000多項高新技術。而在五十多年后,3D打印有望繼承“阿波羅計劃”的余暉,成為新的科技發展引擎。
3D打印技術的未來,絕非像美劇《生活大爆炸》所描述的那樣,花費數千美元,卻只能打印塑料哨子和人偶。例如,英國科學家正在籌劃利用胚胎干細胞3D打印人體器官,而歐洲航天局更是希望借助這一技術建設月球基地。不過,按照規劃,這些設想需要等待數十年才能變成現實。
另一方面,3D打印拓展了發明和創新的外延,降低了新產品的制造門檻。人們只需花費數萬元購買一臺民用級3D打印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發明者將只需腦力勞動,無需學習傳統制造業的各種工藝。“全民發明時代”已經顯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