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逐漸已經成為了人們最愛討論的話題之一,科技與生活相互融入結合。隨著技術的進步,智能機器人,更具先進性,更有應用價值。
你是否還記得無微不至、貼心暖人的大白,是否還記得《機器人總動員》中與瓦力合作的Eva嗎?現實生活中,機器人不再只是這些遙遠的幻想,而且還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新華社啟用的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Udesk智能客服機器人上線運營,日本機器人“JunkoChihira”在游客信息中心從事前臺接待工作并將在明年為游客們提供當地新聞資訊,黑龍江省首位銀行智能機器人大堂經理助理“小平平”正式投入使用,能吹笛子、跳舞甚至還可與人溝通的機器人亮相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以及剛剛上崗的用于檢測惡意破壞或虛假編輯等行為的維基百科AI小編等等。
如今層出不窮的服務型機器人相繼亮相,開放式仿人機器人平臺和高仿真機器人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在不同程度地帶給我們無盡的思考,這些智能機器人的出現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 你可能感興趣的關于智能機器人的研究報告:2016-2021年智能機器人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2016-2021年中國智能機器人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2016-2021年中國智能機器人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2016-2021年中國智能機器人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2016-2021年智能型機器人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 更多電子行業分析
智能機器人開啟新領域 人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
雖然目前已經出現的智能機器人離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有不小的差距,還只是人工智能的雛形,正處于自動化與半自動化的階段,而且它們的應用領域還主要集中于制造業與服務業等商業應用領域。
但不難看出,人與機器在某些崗位上的競爭將相當殘酷。比如富士康等企業已為工廠配置了大量的機器人,以替代人力。如此一來,不僅蠶食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緩解了因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適齡勞動力規模遞減壓力,還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并提高了企業生產率。同時在投資領域,近年來在國內興起的程序化高頻對沖交易,實際上也就是一種機器對人判斷能力的替代,且這種替代是不可逆的。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機器人開啟了智能服務的新領域。
由于情感與意志的賦予,機器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多數人認為,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往往會導致人類勞動力變得更為廉價。不過,機器始終具有自身局限性,無法真正地、完全地替代人類。最為關鍵的是,智能機器人也是由人類發明制造的,如同人類與電腦、人與智能手機等。
而牛津哲學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Bostrom把超級智能定義為“在幾乎所有領域都比最聰明的人類大腦都聰明很多,包括科學創新、通識和社交技能。”雖然超人工智能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一點,也可以是各方面都比人類強萬億倍,但超人工智能始終受制于人類。更多智能機器人行業最新相關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智能型機器人行業市場調查報告》。
業界專家曾表示,用“失落”的情懷看世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確實太過靜態,因為對這一仍然處于發展初期的機器人產業來說,哪怕是高仿的差距也體現出了巨大的突破和發展空間,太多的悲觀容易給人在認知上帶來固步自封。
因此,智能機器人要真正進入用戶服務端,還需要生物學、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等的更多突破性研究。
在可預見的未來,人工智能不太可能真的發展到電影終結者中的那種層次,因為人工智能依然倚重的是物理世界的方法論,而人類的智能既受益于漫長人類歷史的基因沉淀,也是在復雜多變的交互動態下沉淀的意向性。
對智能機器人產業,無需用科幻版的意識或夸大它的存在,或失望于它的發展緩慢,最具現實的考量是,隨著機器人開始對各種可以程序化、標準化的工序和工種的替代,隨著經濟社會組織結構在重新建構,我們需要思考自身在機器人時代的定位和價值。